上頂醫學用影像診斷失智風險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神經認知功能退化的疾病,也是全世界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2018年全球的失智症患者多達5,000萬名,平均每3秒就會出現1名新確診患者。

根據統計,每位失智症患者的照護費用約為每年73萬新臺幣。然而,失智症造成的負擔不只是醫療費用,也包含照護者的心力和社會成本,失智症患者的子女可能會需要辭去自己的工作,全心照顧罹患失智症的親人。

本身電機專業背景、取得美國紐約大學電機碩士,同時又進修獲得EMBA以及法律碩士學位,上頂醫學影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如芬,形容失智症所帶來的沉重負擔:「聽很多醫生轉述,每次看診,就像是看見兩個患者走入診間,一個是失智症患者本人,一個是照顧他的人。」

目前,失智症都是透過行為評分量表的分數作為診斷依據,往往在確診失智症時,患者就已經進入不可逆的認知退化階段。由於失智症的治療方法尚未問世,再加上只能以預防和延緩發生的方式應對,因此,及早診斷並規劃治療對策便顯得相當重要。

上頂在2017年12月成立,鎖定了失智症早期診斷的醫療需求,技轉臺灣大學醫學院曾文毅教授的腦部擴散式磁振造影(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技術為基礎,結合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打造出一套非侵入式的腦神經纖維示蹤技術(Tractography),提供腦神經年齡退化程度的評估服務,目前將市場鎖定在45歲以上的亞健康族群。

分析腦部神經纖維束結構 評估大腦年齡

醫學研究已知,失智症的潛伏期可能會長達20年以上,一旦發作就是進入不可逆的退化進程,且過去三十年來失智症的新藥開發幾乎都失敗,因此現在大部分的研究都建議患者在出現失智症前兆時就接受醫療介入。

國外有隨機研究顯示,早期介入(抗壓飲食搭配有氧運動,加上醫護人員追蹤管理),比起單純的病人自主管理,能夠更有效改善或延緩失智症。

陳如芬表示,就像骨頭有所謂的「骨齡」,腦神經也有自己的年齡,且兩者皆有可能異於實際年齡,例如,有的人雖然年紀比較大,但認知功能比年輕人來得好、腦齡也較年輕。

上頂透過綜合分析腦部的神經纖維束結構,能評估患者的腦神經是否比同年齡正常人來得退化,更提供8項與失智症攸關的認知功能評估報告,不放過和失智症發生有關的蛛絲馬跡。

陳如芬指出,人類的大腦相當複雜,估計有超過一千億個神經元和許多神經纖維束,想要完整分析結構並非易事。不過,上頂的技術能夠精確地重建腦神經纖維束的細緻網絡,將神經纖維束的起點、終點、經過的路徑、交叉點,加以測量定位,綜合各項數據後再予以分析,得出腦齡的評估數值。

上頂的腦齡綜合評估技術經過國外臨床資料庫訓練,能夠分辨出正常人、輕度認知障礙及失智症患者,且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如果接受早期醫療介入,其改善情形也會反映在腦齡的變化上,顯現出這項技術在失智症新藥及醫療器材開發上的潛在價值,自主智財保護布局也已經在規劃中。

在業務發展方面,上頂這項產品一開始就是瞄準國際市場,他們在2018年完成美國FDA 510(k)指引申請前準備,現在即將正式提出申請。

此外,也預計接著申請歐洲合格認證(CE)以及臺灣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的許可,未來也計畫進入日本、中國等市場。現階段,上頂會先在臺灣把整體服務流程的基礎打穩、建立標準作業系統,未來才好將其複製到其他地區實行。

除了申請上市許可的規劃,上頂在未來長期計畫也包括提供醫師更多可用的影像式生物標記,應用於其他神經退化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思覺失調症、癲癇、帕金森氏症,以及兒童自閉症和過動症等。

(文章來源:環球生技月刊

預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