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約有5500萬名失智者,但卻有高達75%的人,尚未被診斷確認,未來將有「診斷需求海嘯」。台灣的上頂醫學影像AcroViz,首創結合擴散式磁振造影技術(dMRI)和AI人工智慧,評估腦年齡和失智風險,不但已取得美國FDA許可製造,今年6月也剛通過台灣TFDA上市許可。
依衛生福利部201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民國2021年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的年長者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長者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但目前失智症尚無有效藥物可以治療,提高診斷率成為失智症領域努力的目標。
上頂以分析腦神經纖維束為標的,打造評估腦年齡、進而預測失智風險的技術。相較於現在多數失智症僅能以主觀回答評估來診斷,此技術可以提供客觀腦評量數據,除了協助醫師診斷失智症有數據輔助,也打入高端健檢市場,讓有需求的民眾可以追蹤腦年齡狀態。
核子工程跨域醫學,打造腦年齡追蹤技術
上頂共同創辦人曾文毅,另一個身分是知名脫口秀喜劇演員曾博恩的父親,他從沒有想過兒子會走上這條路,一切尊重他的興趣,為他禱告。
有一個跨領域的兒子,曾文毅自己其實也從核子工程走往醫學領域,歷經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學系、台灣大學學士後醫學系,並在MIT取得了博士學位。最後曾文毅成功結合兩者,成為放射線科領域專家,曾任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最後從台大醫學院醫療器材與醫學影像研究所教授退休。
從核子工程畢業後選擇後醫系,曾文毅說,當初核子工程是他的第一志願,但是讀的過程中,漸漸感到核能在台灣發展有限,加上核廢料問題難以解決,所以轉向最直接能幫助人的後醫系就讀。
考量自己原本的核子工程專業,選擇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專攻核工系放射科學博士,致力於MRI核磁共振技術研究,而現在上頂的技術,可說是曾文毅年來的心血結晶。
曾文毅早期研究發現腦神經纖維束損傷與失智症以及其他精神疾病的關係,研究發現神經纖維束受到損傷的話,會造成不同腦疾病發生,所以評估神經纖維結構完整性是評估腦健康的重要的指標。
雖然過去的技術也可以分析大腦是否萎縮,但主要是以神經元所在的腦部灰質體積量此巨觀方式來觀察,如果腦部灰質體積比一般人小,就可能有萎縮情形發生。
技術長徐泳欽解釋,神經纖維束的損傷其實會比腦神經元更易崩毀,透過水分子擴散磁振造影方法,得以提供微觀的數據,如果纖維束有損傷,水分子擴散就會發生變化,可以透過改變量來定量破損程度,因此相較於腦體積量的分析更為準確。
曾文毅在研究過程中累積了大量MRI腦部影像,並開發出自動分析技術,建立資料庫,隨後又加上AI技術,透過分析神經纖維束的完整度,來判讀一個人的腦年齡,而上頂分析影像的演算法之核心模組2020年已經取得美國FDA許可。
曾文毅團隊又進一步研究腦年齡和失智風險的關係並發表論文,研究指出,健康人的腦年齡如果比跟實際年齡高5歲以上的話,未來2到3年內可能會發生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而MCI患者腦年齡比實際年齡高7到8歲的話,未來1年內惡化成失智症的可能性也會提高。
失智症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及早發現失智風險,就能及早介入。
曾文毅說,健康人的腦年齡如果比實際年齡高5歲以上的話,一旦發現腦年齡比實際年齡大,就可以根據醫師建議調整生活型態或飲食,或其他積極性建議,降低變成MCI的風險。
結合高階健檢,及早改善逆轉腦齡
為了讓民眾及早追蹤自己的腦年齡,總經理陳如芬表示,上頂選擇跟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美兆健康管理機構合作,提供高階健檢服務。
上頂獨創的「腦神經年齡」磁振造影健康檢查,透過評估全腦神經網絡和8項與失智最相關的認知功能健康情形,加上醫生問診,進而提供失智風險評估。
家醫醫師林青榖今年也親自體驗上頂的腦年齡檢測服務,他說,整個流程大約花費半小時的時間,由於自己母親就是認知失智症患者,慢慢認不出他是誰,所以他對於相關診斷和檢測方式都有持續關注。
而過去很多認知失智症都是用問卷和觀察方式診斷,上頂可以提供客觀數據,對於走向精準醫療又更進一步。
醫師:評估失智風險一體兩面,建議提早多動「存本」
失智症權威、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認為,要評估失智症風險,需要排除很多可能性,例如情緒問題等都會干擾評估,如果能追蹤腦年齡,的確可以及早介入調整飲食、運動等方式,來延緩腦部退化,維持腦部穩定運作。
但是同時也要注意的是,會不會有老人家發現自己腦年齡過高,反而造成心理壓力,造成憂鬱和生活困擾,這樣可能會出現反效果。
甄瑞興提醒,平常多動腦、多運動、多社交「存本」,邁入熟年就開始多動,即便腦部萎縮,仍然能維持功能。
文章來源:遠見雜誌(https://www.gvm.com.tw/article/9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