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目前約有六百萬人飽受阿茲海默症之苦,預估2050年罹病人數將達1300萬人。阿茲海默症已成為美國第六大死因,它會影響人們的記憶力、思考等認知功能,發病年齡多為65歲以上,但也有不少「早發型阿茲海默症」的病例,大約40、50多歲時發病,原因至今不明。而近期一項有關維生素D對大腦認知影響的研究發現,認知功能較佳的人,與其大腦中維生素D濃度較高有關。
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長年專精於年齡相關疾病與失能議題的Kyla Shea博士表示,許多研究顯示,血液中有較高濃度的維生素D,與減少認知功能退化、降低失智風險有關。
維生素D可能是「認知韌性」的指標
這項研究分析數據來自290位已故者。研究人員追蹤大腦中的25(OH)D3,以便了解維生素D含量。同時,他們也評估大腦的顳中回(mid-temporal cortex)、額中回(mid-frontal cortex)、小腦(cerebellum)、前腦白質血管分界區(anterior watershed white matter),這些大腦區域都反應著不同失智症類型與進程,例如阿茲海默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DLB)。從患者死亡前最後一次就診中發現,如果四個大腦區域的維生素D濃度較高,罹患失智症或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的機率則降低25%~33%。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澳洲昆士蘭大學發育神經生物學副教授Thomas H. J. Burne指出,以前從未見過患者發病前,血液與大腦維生素D的數據觀察,這項研究非常創新,是一個有價值的資料集(dataset),提供具有價值的見解。
Burne博士進一步表示,一項觀察性研究結果,最多是揭露相關性,而非潛在因果機制。參與者的維生素D濃度都在正常範圍內,這項研究並未研究維生素D不足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關聯性。
有關研究結果,作者們提出其他可能的解釋。大腦中的維生素D可能是「認知韌性(cognitive resilience)」的一項指標,儘管病患具有較高的神經病理負荷(neuropathological burden),但維生素D濃度較高的人,展現出來的認知障礙跡象較少。然而,參與者大多是白人,是該研究的侷限,未來需要更多樣化的人種做研究。
類澱粉蛋白斑塊和維生素D無關
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顯示,維生素D的濃度與「類澱粉蛋白斑塊(amyloid plaques)」之間並無關連性。類澱粉蛋白斑塊長期被認為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原因之一,但由於該論點一直缺乏共識,因此研究人員仍持續在研究類澱粉蛋白斑塊與阿茲海默症之間的關聯性。「這樣的結果並不令我意外,這也許解釋了以治療類澱粉蛋白的臨床試驗,失敗率很高的原因。」Burne博士補充。
另外,研究人員並未觀察到與路易氏體相關的跡象,顯示維生素D與路易氏體兩者之間無關;且無發現維生素D、大腦白質病變或小中風徵兆之間的關聯性。
Shea博士表示,維生素D似乎參與了部分「神經系統退化」—細胞訊號傳遞(cell-signaling)路徑。然而,神經系統退化是很複雜且還未被充分理解的領域。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指出,1至70歲的兒童與成年人,每天需要15微克(600 IUs)的維生素D;1歲以下的嬰兒,需要10微克(400 IUs);70歲以上年長者需要20微克(800 IUs)。能透過驗血得知自己是否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
參考資料來源:
Low levels of vitamin D in the brain linked to increased dementia risk